校友访谈 | 杨昕韵: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
题记:杨昕韵,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本科,香港大学经济学研究生;本科毕业后加入凤凰卫视资讯台从实习生和节目助理做起,最后成长为制片人;四年后加入第一财经,历任驻香港记者、主持人和香港首席代表。新闻事业风生水起之时,她却加入了蚂蚁金服负责国际公关。她的另一个身份,则是香港中文大学内地生校友会创会会长。
采访学姐之前,我是忐忑的。在网上找了学姐的相关资料,从她播报新闻的样子来看:美丽,优雅,冷静睿智,心思缜密。后来见面,好像人直接从新闻直播室里走了出来一样的端庄大气、妆容一丝不苟,但很快在三两言语之间,她就用亲切和热情打消了我所有的不安和陌生。
从学生,到编导,再到记者,到主持,“以后要做节目嘉宾”——杨昕韵就这样看似机缘巧合,随意而为,实则有条不紊,顺理成章地,一步步成长,一点点蜕变,活得潇洒。她谦虚而低调,轻描淡写,一点不觉得有怎样地讲着那些惊天动地的经历。不禁要问,如何才能像她一样,美丽地活着呢?
大学学的什么最有用?
从小就向往做新闻主播的她,不顾父母反对,毅然选择了新闻系。她说自己当时的人生目标就是进凤凰卫视。结果在大四的上半学期,她就如愿拿到了offer。没想到多年来的奋斗目标,突然就实现了,她一下子就迷茫了: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?
自从进了凤凰,那些她从小视为偶像的人就这么一一出现在身边,成为同事和朋友,不时还作为前辈们友好地掏钱请客吃饭。更让她高兴的是,闾丘露薇和吕宁思竟然真的成为了她的老板,她的稿子和名字也被胡一虎在节目里一次又一次地念到。
问及学校学的东西有用吗?让人意外的是,她说学校学的最有用的是media ethics -新闻伦理学。
“上没上过新闻学院的人,差别就在于,发生新闻事件时,应该从什么角度切入,规避什么,披露什么,读过新闻的才能立刻作出准确的判断。比如512大地震,死难者是否应该曝光、能否采访家属、该传播怎样的信息,只有学过ethics的人才知道该怎么做。不同国家的新闻法规、成熟新闻界的处理方法、怎么求证信息,这些在中大新闻系都学过。学的时候觉得很讨厌很烦,后来才知道,原来这些最有用。”
开始工作时什么都会有人慢慢教你?
刚入行的时候,和大多数刚刚开始工作的人一样,她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,非常困惑。
“你不能期待别人教,要自己学。在电视台,一进门就必须立刻burn on。播出节目有固定的时间,但没有人有时间教你要怎么做、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出现在什么地方,一切全靠自己领悟。做编辑还好,后来我为了做出镜自己化妆时,老板忽然问我家的墙是不是都是我刷的,直到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把脸抹得太白了。”
她自嘲说刚开始有自己的出镜时段的时候,自己思想负担重、不忍心看也就罢了,结果连朋友也不好意思说认识自己。面对这样尴尬的压力,只好谦虚学习,从错误里积累经验。后来当她自己开始负责招聘新人的时候,她会希望毕业生们能在大学里真的学到一些人生经验,并具备毕业后直接开始工作的能力。特别是文科类的工作,“只会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,必须让自己有基本的待人处世的素质”。
从08年进入凤凰卫视,研究国际问题、两岸关系开始,她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章,采访社科院和大学的教授,与新闻总监沟通并提取观点。不断地看和思考,让她积累了大量与国际新闻分析和评论相关的经验。
“幸好凤凰总部在香港,可以学到全套的电视台相关工作流程。而凤凰又是突发新闻里最名列前茅的媒体,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全套的新闻直播的本领,比如大事情发生时应该做什么准备、找什么人、配什么画面,在这里都是瞬间就能达成共识的事。”
从编导和记者开始,再做主持,让昕韵对新闻视角有了更多把握,而不是只念编辑写好的稿子。很有灵性的她,也能迅速捕捉到编导的意图,让工作很顺利。比如编辑不论说几点连线,她都能准备好,也能保证内容不与连线前播出的介绍短片重复;因为工作而经常随机出现在地球任一角落的她,起码能保证每次录制的片子都是有重点和有质量的。
高大上的出差,用生命在采访?
被问到“有没有觉得自己采访过的什么人特别牛逼,什么事件值得纪念,有没有做的特别满意的事情”时,她想了想说,其实也没有。因为在过去这十年里,虽说采访了一些领袖人物,但更重要的是做了很多正常人不会做的事情。这些任务固然是自己的工作需要,但同时也是自己的爱好。归根结底,工作这件事,觉得开心就可以了。在昕韵看来,这些经历不仅可以收获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真心的朋友,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一种历练。
但在旁人看来,昕韵的经历却件件不同凡响。日本311大地震、印尼外海大地震、越南和菲律宾反华示威等,这些项目在她负责第一财经香港分部的时候都一一亲身经历过。还有领导人出访、国际峰会等政治敏感的项目,都给了她机会跟随着习大李总的脚步跑遍了世界各地。
其中发生在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,她是主动请缨去的。“那天下午正好为了校友会活动,在沈祖尧校长的办公室录专访。”结果命运安排她不得不现场扔下校长,在24小时后就站在了东京,48小时后站在了人心惶惶的仙台,72小时后进入了已经人烟稀少的福岛。近几年每次朝韩关系紧张的阶段,她也会毫无意外地出现在首尔或居民都已经逃走避难的延坪岛;回溯到越南和菲律宾反华示威的时候,她也勇敢地出现在第一现场:“我说我是新加坡记者。”;今年为了一带一路主题,她带队去习大最先访问的巴基斯坦调研,在从未有中国记者涉足的瓜达尔地区,当地政府委派给她的团队的保镖就有二十多人。
说到日本地震发生时,她还曾经“扔下”沈祖尧校长就上前线了:“当时是《家在香江》的专题节目嘛,去采访沈祖尧校长。刚访问了半个小时,电视新闻突然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还引发了海啸。我就跟他说,呀,我得走了,得去日本了。校长特别淡定地说:哦,好,你去吧。他什么没见过呀,胸襟宽广,性格特别好。”
内在美修养最重要,外形无所谓?
最后出于对学妹(以及学弟)的私心,说一件听着特别外貌协会的事——
“刚毕业的时候不够好看?努力吧!”
昕韵在毕业后从事的是电视行业。因此她深深地领悟到,虽然人不一定靠脸吃饭,但是在能够保持好状态的时候,一定要做好。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形,也是必要的。
“内在美最重要,还是修养最重要?对,都没错,但这一切都不代表外形不重要。出众的修养的确可以改善你的样子,但不代表你可以不修边幅,不花心思。需要花钱和花时间的时候,请各位学妹一定要花。虽然我现在不做电视了,也会保持好,因为这会让你和人交流有一个美好的开头。”
过去在每天出镜时,她的西装都会在选定自己适合的款式后,按照实际尺寸请心仪的裁缝量身定制。“花费低,得到的颜色和尺寸却是最好的。”
努力结实高端的人,社交恐惧症?
作为记者,她感到很多人在毕业之后都会有社交焦虑症,想要认识足够多的人。刚开始,她也想尽量多地认识人,但是后来发现大多数社交其实是在做无用功。做记者,天生累积工作关系,不管有没有用、是不是真心的,最终终究会剩下个别有用,或者说值得好好维护的关系。
“与其刻意去接触高端的人,不如让自己更像自己,做自己想做的人,培养自己能真正投入的爱好,不用强迫自己去学大家都觉得应该学的东西,装作很高端的,比如红酒、高尔夫。只要跟人social没有障碍,锻炼到这方面地能力就好。最终朋友贵在精而不在多,但也不是很功利地看这个人有没有用、有没有很高端,而是要看有没有相处得很舒服。”
对于职场中长辈的帮助,她说不时还是会遇到愿意给出自己真实看法和经验的好人。这些人愿意花自己的时间教导小朋友的时候,是很需要感激的。他们其实是在抽出自己繁忙的时间做好事。对小字辈来说,与长辈相处,也不用刻意去“勾搭”或传递信号,因为你在想什么,过来人都是知道的,只要自然相处就好,你的难处他们都能理解。
后记:才说完从事新闻行业的精彩,学姐又摇身去了蚂蚁金服作为在香港的公关第一人,每天应对来自外媒的各种发问。她说并非因为传媒做累了所以想转行,而是因为她想上前线了,想能参与整个上市的前期准备。
“做财经记者只是一直在报道这些事,有一天我也希望能亲自参与,做完全不一样的东西。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我才发现,做记者其实很被动,最爽的其实是做嘉宾。虽说记者可以花公司的钱去许多特别的地方
目睹新闻里才有的事情,但是我想做一些能真正创造出实际价值的事情。记者再好,只是旁观者,而不是推动者。”
从创办校友会到从编导到记者、到主持、再到未来的嘉宾,她从不停步,大胆尝试着不同的事情,一直绽放着别样的美丽。整个采访过程,她都淡然,客观,唯一一句带着自豪的话是:
想做的事情,我一定会很努力地做到。
让我们祝福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切顺利,继续美丽地活着!